這兩天接到很多通記者的來電,
主要是因為消基會提了台灣的鮮乳售價過高
大概是國外的3倍左右
(btw,某評論網竟下標題『利潤比歐美高六倍』是唯恐天下不亂嗎?)
有趣的是這很明顯的是消基會的誤會,
但是大廠為什麼都不敢跳出來說明呢?
每次鮮乳遇到誤解,都是酪農自己急得跳腳,這到底是什麼怪現象?
是不是有什麼隱性的考量我就不說了。
 
台灣鮮乳昂貴的原因一:生乳收購價比國外高
生乳目前在台灣的大廠的收購價格大約是30元左右
對照國外的生乳收購價而言,高了好幾倍。
生乳收購價就已經比國外終端售價高了,當然是國內鮮乳貴的主因
會有這個狀況主要原因是台灣的氣候和土地
有很多重要的原物料都仰賴進口
包括乾草(百慕達,苜蓿草,燕麥等等)以及玉米大豆等等原物料
乳牛的飼養成本高出很多
另外在台灣的氣候濕熱,對於乳牛相對不易飼養
在畜舍的建置上面需要花更多設備費用
在低緯度的國家乳牛的平均乳產量也會較低
所以相對飼養成本就會高出許多
像是日本和台灣都是海島型國家,原物料都靠進口
不過因為環境溫度不同,日本的飼養效率就比台灣高了許多
但兩國的生乳收購價卻差不多
所以換算下來,其實台灣的生乳收購價並不高
甚至有酪農在這樣的收購價上根本是沒辦法生存的
國內人均所得,和飼養成本是沒什麼關聯的事情
全世界原物料的進口價格,並不會因為你國家貧窮就賣你便宜
也因為台灣這樣精緻的飼養模式
台灣的鮮乳品質對照全世界而言是非常好的
且我們本土鮮乳對於國人而言又有新鮮在地的優勢
絕對值得我們支持
 
台灣鮮乳成本二:加工,檢驗,運輸費用
而『生乳』和『鮮乳』的差異
正在於『檢驗,滅菌,裝瓶』還有生乳運輸費用,
這些讓『具有風險』的生乳,成為『可以安心飲用』的鮮乳
這些過程大約佔了10~20元不等
一瓶鮮乳已經有50元的成本
接下來的25元呢? 
 
被消基會刻意忽略的台灣鮮乳最大成本:通路費用比例
消基會的這次論述有一個極大的謬論
就是『通路成本』的刻意極小化
至於德國通路上架費用多少?朱槿梵表示他並不清楚,但他認為是台幣1─2元。』
這是完全不合理的事情
以臺灣現在的通路狀況而言
通路的抽成比例20~50%不等
意思是你買到一瓶產品,大約30%是通路商拿走的
這合不合理呢?我想通路商有他們的管銷壓力
且鮮乳保存期限短,容易腐壞的特性,也造成通路管理成本相對高昂
對於很多商品而言,沒有上通路根本沒有地方銷售
我們在市面上買到的所有東西都是經由通路商以及經銷商抽成之後
才會把價格墊高,但他們所提供的是『服務』與『便利』
至少也已經是都市化的消費者無法抗拒的購買模式
一瓶鮮乳,可能有超過25元是通路費用
舉個例子而言,一瓶25元的瓶裝水,大家覺得價格怎麼分配?
瓶子大概兩元,水可能不到一元。通路拿走一半,剩下的都是利潤?
這種『實際內容物』幾乎沒有成本的東西,不就是因為有大盤,中盤,小盤和通路要抽成嗎?
請問消基會要怎麼解釋,為何不好好探討呢?
 
所以,台灣本土鮮乳其實不貴
在此做個總結,本土鮮乳的末端售價其實不算高
一大部分都是在通路費用上面被拿走
若是這部分不合理,那是否全台灣所有的商品都不合理呢?
或是說,通路的抽成費用才真正是消基會要去了解的吧!
不過有趣的是,為何大廠不敢跳出來說明解釋,而要酪農自己承受這罪名
 
另外離題來討論鮮乳坊,
我們也在一開始盡量不以通路為考量
這樣才能夠把更多的利潤回饋給酪農
畢竟飼養管理用心的酪農,在牛隻採食的成本
以及畜舍建置等等設備花費都更高昂
原始的收購價格並無法讓飼養水準高的酪農有優勢
造成品質不同,價格相同,而會有劣幣驅逐良幣的結果
好的品質值得合理的利潤回饋是當初的想法
品質有明確差異性,當然價格為何會有差異的主要原因
就像一瓶紅酒,價差可能有十倍以上,釀製和原料的不同就是原因
 
另外為了要做『單一牧場』這件事情
必須在生乳運輸上面獨立,管線充填上面獨立,檢驗獨立
這樣的生產成本都會比一般大廠混合乳的成本更高
最後也把部分利潤成立醫療團隊,讓產業永續發展
 
更直接的還有『規模經濟』的問題
當各種酪農品牌的鮮乳是小眾的時候,
所有的營運費用,管銷費用,物流費用都是好幾倍的高
所以在市面上看到格比大廠高是必然的
也希望有一天,能夠讓更多消費者認識,更多酪農加入
相信會能再更降低末端售價讓大家享用。
而這一次,消基會,請你面對自己的錯誤吧!
一個在產業這麼熟悉的前輩
會連通路的抽成費用都沒有去了解,台灣的酪農
已經被污名化夠多次了,是不是該還他們一個道歉?
 
相關連結:
 
 
arrow
arrow

    龔阿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